稻稈蠅類在湖南一年發生三代左右,以成蟲或幼蟲在雜草上越冬。每年3月底至4月初,成蟲飛到早、中稻的秧田和已返青的早稻本田,在葉鞘和葉背產卵。4月上中旬,孵化成幼蟲,鉆入心葉為害。5月中旬,老熟幼蟲爬到靠近舌頭的葉鞘上化蛹。6月中旬是第一代成蟲的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蟲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危害早、中稻。這種昆蟲在廣東的年中代數還不清楚。已知每年2月下旬在早稻秧田發生,4-5月早熟圓稈期發生二代,危害較大。
羽化后1~3天,雌雄均可反復交配3~4次。一般羽化后2-5天產卵,但部分二代成蟲可長達22天產卵。成蟲具有在綠色稻田產卵的特性。幼蟲一般在清晨4~6時孵化,剛孵化的幼蟲靠露水向下移動,鉆入葉枕處的葉鞘,然后侵入心葉。露水干了,幼蟲就入侵不了了。這種昆蟲喜歡涼爽高濕,高溫會導致幼蟲滯育,延長持續時間,減少危害。因此,在丘陵地區蟲害發生較多,早插秧比晚插秧重,特別是長勢青翠的田地,更容易吸引成蟲產卵。
5、 稻稈蠅的形態特征稻稈成蠅體長2.2~3毫米,翅展5~6毫米,亮黃色。頭頂有一個菱形的黑點,胸背有三條深褐色的縱條紋,中間那條比較大。腹部和背部各節的連接處有一條黑色的橫帶。卵呈橢圓形,長約1毫米,白色,表面有縱向細凹紋。幼蟲蛆型,成熟時長約6毫米,稍呈紡錘形,11節,乳白色或黃白色,淺黑色鉤,末端有2叉。Peripupa體長約6毫米,淺黃褐色,尾巴分叉狀似幼蟲。
6、 稻稈蠅的介紹稻稈蒼蠅也叫稻稈蒼蠅。在我國華南和西南各省(區)均有分布,常見于廣東山地丘陵稻區。對水稻有害,也寄生在草、稗草、馬利筋上。幼蟲鉆入稻莖,危害心葉、生長點或幼穗。心葉拔出后,出現小洞或白斑,破損的葉尖變成黃褐色,展開后葉片上有數條細長平行的裂紋。受傷的年輕耳朵變得畸形或白色。
7、玉米螟蟲用什么 農藥最有效敵敵畏、擬除蟲菊酯、杜邦。玉米螟生物防治中的天敵種類很多,主要包括寄生的赤眼蜂和黑卵蜂、寄生的蒼蠅、球孢白僵菌、寄生幼蟲的細菌和病毒。捕食性天敵有瓢蟲、步行蟲、草蛉等。,都對昆蟲種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①赤眼蜂殺卵。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蟲赤眼蜂在產卵初期、初期和高峰期共釋放3次,每次每公頃15 ~ 30萬只,每公頃設置75 ~ 150個蜜蜂釋放點。
②利用白僵菌防治蛾類。心葉期,球孢白僵菌混以每克含50億~ 100億分生孢子的渣粒10 ~ 20倍,撒入心葉叢,每株2g,也可以在越冬幼蟲春季恢復后,化蛹前,將剩余的玉米秸稈堆積起來,以100-150g/m3的比例分層噴灑土法生產的球孢白僵菌粉,使秸稈封閉。③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防治蛾類,蘇云金芽孢桿菌、蠟狀尾孢菌和庫爾斯塔克菌對玉米螟有較強的致病性。工業品混合成每克含孢子1-2億個的顆粒,心葉末端撒入心葉,每株2g,或用BT菌粉750/公頃的2000倍稀釋溶液灌溉心臟,在穗期,可在雌穗花絲上滴200-300倍的Bt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