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綠色-2/英文名:greenrevolution 1定義:20世紀中期,一些國家利用矮化基因和生物技術開展了以培育和推廣高產糧食作物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技術改革活動。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經濟地理學二級學科定義2: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際農業發展組織向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推廣高產糧食品種及其配套的施肥灌溉技術,這是促進其糧食生產的技術改革活動。
雖然第一個綠色-2/成功實施,使中國、墨西哥、印度等主要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產量增加了70%,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貧困和糧食短缺的威脅。2.第一次綠色-2/對廣大土壤貧瘠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也有一定的阻礙和負面作用,所以第一次綠色-2/的結果不能適用。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以及第綠色-2/種子到水、肥料、農藥,糧食產量在國家、地區和高、中、低產田之間仍有很大差異。
4、農業第二次 綠色 革命是指生物技術第二次促進農業綠色-2/。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應該算第一次綠色 革命。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形勢下取得了成功。然而,為了使農作物生產滿足日益增長和復雜的國內外市場需求,保證農業與環境的可持續和諧發展,除了繼續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外,我國農作物品種改良的目標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1 .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逐年加重,每年大量噴灑農藥,不僅加重了農民負擔,也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5、第一次 綠色 革命指的是什么?中國農歷猴年水稻矮化育種被稱為第一次綠色-2/。2004年是國際技術年、國際稻米年、國際體育和教育年以及中法文化年。超級稻由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于1989年首次提出,也被稱為新植物水稻。什么是超級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嚴格定義。主要原因是各派提出的收益率指標不盡相同。而且過去超級稻定義為產量潛力比現有高產品種增加1520,絕對產量1215t/hm2。
因此,超級稻是指根據特定的生態環境和預先確定的理想株型結構模式,通過各種育種方法和技術育成的,抗性、米質等主要農藝性狀與對照品種相近,產量潛力得到較大提高的新品種。第一次綠色-2/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水稻育種有兩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多穗矮稈育種,第二次是始于70年代的穗粒兩用半矮稈育種,包括雜種F1的雜種優勢利用——雜交水稻育種的純合利用和雜種非F1的雜種優勢重組。
6、什么是印度的 綠色 革命?60年代實現糧食自給的新農業戰略從6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在糧食危機不斷加深的形勢下,開始實施實現糧食自給的新農業戰略-綠色革命。印度獨立后,土地改革、合作農業和農村發展計劃在提高農業生產方面并沒有取得多大成就。印度在第25個和第35個五年計劃的10年期間的重工業和輕農業戰略造成了經濟不平衡。工業生產翻了一番,農業生產只增長了14%,很不穩定。由于氣候條件的嚴重影響,每兩三年減產一次。
7、什么是第一次 綠色 革命,什么是第二次 綠色 革命說第一次綠色-2/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發展于50、60年代,70年代達到頂峰。它由洛克菲勒基金會發起,旨在解決人口和糧食供需矛盾可能導致的饑荒問題,由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聯合國國際開發署共同推動。第一次綠色-2/它在拉美、亞洲、英國等發展中國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對生態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第二屆綠色-2/由1990年世界糧食理事會第十六屆部長級會議首次提出。當時設想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國際力量為發展中國家培育高產、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農作物新品種,第二次綠色 革命還在充分醞釀局部率先突破的過程中,也就是在全球規模形成的前夜革命。與第一次綠色-2/相比,第二次綠色 革命在問題背景、開發目的、技術進步、溝通政策和培訓等方面會有以下相似之處,:人口和糧食供求的巨大矛盾,以解決農業和糧食危機為主要目的,將使用新技術。這些品種在增產區域的適應性優于以往的品種政策和農技培訓,對綠色-2/的范圍和最終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